网站首页 > 市场观察 > 行业动态
2025中国经济动向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发布时间:2025-01-05


|2023→2024:疫情后经济恢复第一年→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关键一年


面临形势: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

整体策略:从主动“顶住压力、克服困难”到被动“沉着应变、综合施策”。

业绩总结:从“经济回升向好”到“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从偏进到偏稳。体系建设、科技创新突破→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逐渐摆脱欧美“卡脖子”,从追赶到引领;新增“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序有效”:防范化解地产风险及背后银行金融风险,债务风险等。

特别提到了926一揽子增量政策:政策转向,从以稳为主到积极主动。



|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


外部风险:基本见顶,从“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到“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

主要困难:需求端:需求不足仍是核心问题,但少了“社会预期偏弱”、“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等表述,说明上层认为9月以来政策表现符合预期,新华社等官媒也发布了诸如中国经济问答系列文章,详细回答了经济增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内需、房市、出口等几乎所有公众关注的问题,旨在改善预期;另外也可能是认为25年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能发挥积极效应,显著改善预期偏弱的问题;供给端:从产能过剩到生产经营困难,企业危机更为严重,预计25年会有更多企业端利好政策出台(降税减负);

总结定性:长期向好,阶段困难。



|工作重点:从安全到宏观调控提到新高度


工作重点:

2023年:提了5次高质量发展,5次安全,安全与发展并重,发展尤其看重质的变化,弱化量的增长(化解风险);

2024年:点题党的领导、有为政府,宏观调控不再是有效市场的补充,而是提到了同样的高度(发展经济)。



|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历史首次:“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组合提法是政治局会议历史上首次出现。

2025年面临的内外部挑战会更大,政策也会更加积极主动,但“稳定”仍然是核心,不会有过度的刺激,手段上会类似2024年政策的“小步快跑”模式,但力度必然会更大,频率也可能会更高,形成政策“组合拳”,目标是保5%增速。


从方向来说,2024年基本没有在消费层面做太多投入,主要还是在供给端和投资端发力,化解经济潜在风险。2025年已经明确惠民生、促销费的投资方向,在“两新”即设备更新改造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领域会有更大、更持久的投入。


明确提出要“适时降准降息”,再提“中央银行金融稳定”功能,预计银行利率会进一步至少50bp,同时银行不良资产也可能加速出清,中央银行适时支持以防范系统性风险(参考四大行上市改制,通过注资化解利率下降对银行业带来的风险)。



|九大重点任务


2023年的中央经济会议关于2024年9项重点工作中,排序第一的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排第二的是扩大内需的工作。但202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2025年的9项重点工作中,排序第一的是扩大内需,第二是“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次序的变化,意味着国家当下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很显然,扩大内需这件事将成为2025年中国经济发展最核心的任务,没有之一。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数据,2023年末G20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118.2%。其中:日本249.7%、意大利134.6%、美国118.7%、法国109.9%、加拿大107.5%、英国100%、巴西84.7%、印度83%、德国62.7%;G7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123.4%,同期我国政府的负债率为67.5%。



|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今年关于扩大内需的政策和方向相当明确,主要指向了以下三个方向:

增收减负:将提升消费能力放在了提升消费意愿之前,明确提了为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高基础养老金和医保补助标准(2023年全国社保总额8.2万亿),预计会有万亿级别的投入。


鼓励消费:政策明确指向了首发经济、冰雪经济和银发经济,以及两新领域和服务类消费,本质还是创新消费场景,和去年的提法没有本质区别,但范围、力度都会更大。2024年5%增长的达成外贸发挥了重要作用,前三季度全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5.3%,较上半年6.1%的增速有所放缓。其中,出口额增长6.2%,进口额增长4.1%,到三季度增长仅为3.8%。明年关税问题必然会大幅影响外部需求,所以内需刺激规模和海外加关税力度强相关。


优化投资:消费和投资一体两面,做好投资就能带动就业,进而提高收入促进消费。投资新提了2个方向,一是城市更新,二是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预计财政会在这两方面有所发力。(12月19日成立新央企中国数联物流,注册资本金100亿,以公铁水航口岸等领域数据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为核心的首家数据科技央企,构建国家级物流数据大平台)。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国产替代逻辑弱化:2023年关注制造业产业链发展,背后逻辑是国家安全和国产替代;2024年的提法关注基础研究和超前核心技术的攻关和应用示范,背后逻辑是面向未来,持续增长。结合一级市场投资的感知,以往绝大部分细分赛道的国产替代逻辑已经讲不通,中低端几乎全面陷入“内卷”,并开始向外输出,席卷全球(如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中低端芯片等);高端也几乎全部取得突破,基本没有什么是国内完全无法独立产出的领域,仅剩的领域也需要加强基础研究,持续投入(基础研发占比美国15%,我国6.65%,绝对量差4-5倍),这一领域见效慢但意义重大,需要政府的更多参与,以托举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从而维持经济增速。


继续发展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并重,提法和去年基本一致,在方向上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在机制上进一步优化,如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综合整治内卷,规范政府和企业行为等。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经济体制改革落地年:今年在经济体制改革上的表述主要是“完成”、“出台”、“制定”等确定性表述,是一系列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的关键年份,从法律、制度的基础上确定了“十五五”的改革方向和目标,做好了预期管理,预计会有多项重磅政策出台,核心如国企深化改革、促进民营经济、规范企业执法、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指引等方面,还是为了扩大内需,为内需服务。


财税体制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不仅第一次提出了“增加地方自主财力”,也提出了“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优化共享税分享比例等,减轻地方财政压力,结合之前出台的化解地方隐形债政策,本质上是为了打通政策资金流通渠道,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从9月会议就确定的方向,险资、社保基金、养老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


新的变化(核心还是解决需求问题):

少了中间品贸易,增加绿色贸易:曲线出口路线逐渐被堵住,新能源车、新能源电池、光伏等绿色产业已建立突出优势,将作为明年鼓励出口的重要产业之一,支撑出口增速。


增加过境免签,吸引外资消费:12月17日,中国将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由原72小时和144小时均延长为10天,实行240小时过境免签。同时新增21个适用机场口岸,数量增加至60个,政策适用省份总数从19个增加至24个。放宽优化过境免签政策后,符合条件的俄罗斯、巴西、英国、美国、加拿大等54国人员,从中国过境前往第三国(地区),可从24个省(区、市)60个口岸中任一口岸免签入境,并在规定区域停留活动不超过240小时。今年前11个月,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2921.8万人次,同比增长86.2%;其中通过免签入境1744.6万人次,同比增长123.3%。。


放宽市场准入,吸引外资投资:今年8月国家印发了相关文件,继续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在电信、教育、养老、医疗、健康等领域对外实施进一步的开放。9月8日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11月1日起施行,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全面取消。9月9日发布文件,明确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在生物技术领域,在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允许外商投资企业从事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在独资医院领域,拟允许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苏州、福州、广州、深圳和海南全岛设立外商独资医院(中医类除外,不含并购公立医院)。




|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风险的表述也有实质性的转变:

房地产风险:从化解地产风险到“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表明房地产已基本不会诱发系统性风险,止跌回稳表现为有涨有跌,一线、新一线、二线等头部城市还有机会,房子从投资属性回归住宅属性,中性的价格估值将和资产收益率直接挂钩。


地方债务风险:2024年的表述中没有提相关风险。


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不良资产行业有望加速出清,部分地方性银行等金融机构或存在破产风险。



统一服务热线:
18117862238
邮箱地址:yumiao@jt-capital.com.cn
公司地址:成都市高新区泰合·国际金融中心18层

Copyright © 2021 jt-capita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竞泰资本 粤ICP备2022003949号-1  

快速链接

Copyright © 2021 jt-capita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竞泰资本 粤ICP备20220039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