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市场观察 > 行业动态
竞泰解读|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了哪些重要信息?
发布时间:2025-05-05

26015137-8ajKhC.jpg?auth_key=1746979199-

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此次会议在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背景下召开,应对美国关税战带来的外部冲击,会议的定调和部署格外重要。


针对接下来的经济工作,会议在哪些方面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和重点?竞泰为您解读。


01


|"四稳"新基调:企业成为经济压舱石

最新政策风向明确,经济工作重心转向"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相较于此前的"六稳""六保","四稳"更加聚焦企业经营主体,释放出政策逻辑的深层转变——从短期刺激转向长期韧性培育。


核心逻辑:企业稳,经济才能稳。


就业的根基在企业:无论是稳外贸、稳外资,还是稳就业,最终落脚点都在企业的健康运营。


政策力度可能超预期: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指出,稳预期需要"政策节奏更快、力度更大",甚至可能推出超常规的逆周期调节措施,如直接财政补贴、融资贴息、降利率等。


从"输血"到"造血":国研新经济研究院朱克力认为,政策正从短期托底转向增强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通过稳住微观主体来巩固宏观经济基本盘。


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田惠敏预计,后续支持政策可能围绕以下方向展开:
金融支持:扩大信贷、拓宽债券融资渠道,强化普惠金融覆盖。
贸易便利化:优化通关流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内外贸一体化。


市场环境优化:细化配套规则+推行"白名单"机制,减少隐性壁垒。减负纾困:深化减税降费+精准定向补贴,构建全链条扶持体系。


投资启示:政策红利将向实体经济倾斜,重点关注受益于信贷宽松、产业扶持、消费复苏的行业龙头及中小微企业标的。市场情绪修复过程中,具备韧性的优质资产或迎来估值重塑机会。


02


|财政发力进行时:专项债+超长债双箭齐发

会议强调了要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充分利用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和使用。这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其实很简单——政府希望通过这些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特别是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和支持企业来扩大总需求。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指出,当前形势决定了需要“加紧”和“用好用足”财政政策。这样做不仅可以扩大总需求,还能帮助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并解决拖欠账款的问题,从而畅通经济循环。


中国财政学会绩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预计,从“四稳”出发,未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进度会明显加快。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也会加大,在确保“三保”底线(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的基础上,持续加大对科技研发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


当前财政政策的关键在于加快支出节奏,将原本安排在下半年的财政支出提前到二季度,全力提振内需。比如,可以通过更大范围地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和其他创新政策工具,有效提振国内消费。今年新增的11.9万亿元政府债券发行节奏将整体前移,这样也为下半年进一步加码财政政策留出了空间。


张依群还提到,持续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非常重要,尤其是要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的问题。这样做可以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保持地方财政运行的稳定。


03


|货币政策工具箱再升级:降准可期+创新工具蓄势待发

会议强调了要适时降准降息,以保持市场流动性的充裕,并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这一政策基调其实从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已经开始提及。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尽管一季度金融数据表现亮眼,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仍然需要未雨绸缪,继续稳住市场信心和预期。


董希淼认为,短期内降准的必要性更大,主要是因为目前新发放贷款利率已经处于历史低位。通过降准,可以释放长期稳定的低成本资金,为企业提供更多支持。


会议还特别强调了要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并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以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和稳定外贸等领域。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曾刚认为,这些新工具将精准引导资金流向关键领域,比如科技创新,帮助突破关键技术;进一步刺激消费,增强国内市场的活力;并助力稳定外贸,提升国际竞争力。


曾刚表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在期限上可能类似于之前设立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但在投资方向上会有明显差异,更贴合当前中国经济结构优化的方向。例如,在消费和外贸领域,这些工具将更加注重激发市场活力和支持外部需求。


回顾2022年下半年,为了更好地发挥基础设施投资在稳定经济中的“压舱石”作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支持设立了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曾刚指出,之前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主要侧重于重大项目建设,以稳投资、补短板为主。而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预计将更多关注结构优化与功能拓展,特别是在消费和外贸领域,为市场注入更多活力。


04


|新质生产力培育计划:科技产业+金融支持双轮驱动

会议特别强调了要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并打造一批新兴支柱产业。


这意味着未来将重点关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如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医药和先进制造等。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吴垠指出,这是中央首次提出“打造一批新兴支柱产业”,这不仅意味着有了清晰的产业图谱,还预示着这些产业将带来显著的产值和就业增长。


为了支持科技创新,会议还提出了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表示,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丰富科技创新企业的债券融资渠道,进而完善科技贷款、债券和股权融资的多元化体系。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债券市场“科技板”的设立不仅是融资工具的创新,更是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突破。通过多元化的债券产品、政策激励与市场化机制相结合,有望系统性地缓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题,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地。


债券市场“科技板”的创设相当于为硬科技企业开辟了一个专属的融资通道,用资本市场的结构性改革来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这对于那些急需资金支持的初创企业和成长型企业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26015137-hUD9SW.jpg?auth_key=1746979199-


05


|资本市场迎来"稳中求活"新阶段

会议指出,要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近期外部因素冲击全球金融市场,投资者避险情绪显著上升。不过,在中国经济的内生韧性和前瞻性政策应对下,A股市场表现出了较强的稳定性。这意味着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活跃市场。这也是“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资本市场层面的具体体现。


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程凤朝看来,“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并不是孤立的目标,而是服务国家战略全局、提升经济运行质量、激活投资信心的系统工程。


一方面,资本市场既是资源配置的主要阵地,也是传导政策预期、稳定社会信心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活跃资本市场”这一提法释放了积极信号,有助于增强中长期投资者的信心,鼓励更多“长期资金入市”,形成良性循环。


章俊认为,年初以来各项政策前置发力,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趋势有所巩固。在中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资本市场将在居民财富再配置、科技创新企业融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他强调,不仅需要一个稳定的资本市场,更需要一个活跃的资本市场。活跃的市场可以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提升资金配置效率,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未来政策层面有望采取一系列措施:

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吸引更多长期投资者进入市场,增加市场活力。鼓励并购重组:通过优化企业结构,提升整体竞争力。


完善交易机制:简化流程,提高市场效率。推动境内外互联互通:促进跨境资本流动,扩大市场影响力。市场正从"求稳"向"稳中求活"转变,建议投资者调整策略适应新阶段特征。



统一服务热线:
18117862238
邮箱地址:yumiao@jt-capital.com.cn
公司地址:成都市高新区泰合·国际金融中心18层

Copyright © 2021 jt-capita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竞泰资本 粤ICP备2022003949号-1  

快速链接

Copyright © 2021 jt-capita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竞泰资本 粤ICP备20220039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