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一次采访中,挪威政府全球养老基金的首席执行官Nicolai Tangen表现得异常平静。当谈到即将到来的贸易战以及可能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和资产价值缩水时,他的应对策略简单到让人惊讶——一个字“熬”!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反常识?但其实背后有其深意。
|“熬”的策略是什么?
所谓的“熬”,其实就是保持冷静、按兵不动。Tangen认为,在市场波动期间,频繁调整投资组合可能会带来更多风险而不是收益。相反,坚持长期投资策略,不被短期波动所左右,反而能更好地抵御风暴。
你可以想象成是在暴风雨中稳稳地坐在船上,而不是慌忙跳船逃生。有时候,最好的行动就是不行动。
为什么选择“熬”?
长期视角:挪威政府全球养老基金是世界上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之一,管理着超过1万亿美元的资产。它的目标是为未来的养老金提供资金支持,因此更注重长期回报而非短期波动。
减少交易成本:频繁买卖不仅增加了交易成本,还可能导致错过市场的反弹机会。相比之下,“熬”可以避免这些不必要的开支。
历史数据的支持:从历史上看,许多重大经济危机最终都会过去,市场也会逐渐恢复。那些在危机中坚守的人往往能够获得不错的回报。
挪威政府全球养老基金采取的“熬”策略,实际上是一种基于长期视角的稳健投资方法。面对贸易战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波动,他们选择了保持冷静、不动如山。
|投资者能做的其实不多?
Tangen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现在这个世界,可以说是热战、冷战、科技战、贸易战一起上阵,全球供应链、贸易体系、地缘政治都在加速分裂。面对这种复杂又混乱的局面,他说了一句话挺实在的:“投资者能做的,并不多。”这听起来有点“佛系”,但其实是基于现实的冷静判断。
他的策略:长期+ 多元化。两个字:熬着。
更准确地说,是保持长期投资视野,并坚持多元化配置。他认为,历史一再证明,只要时间足够长,市场通常会修复短期的波动和创伤。
现实中的资产配置什么样?
有意思的是,尽管Tangen主张“不折腾”,但这家基金的资产配置其实非常有代表性:约一半的资产投在了美股和美债上,以股票为主;同时也在欧洲市场有不小的敞口。不过,由于欧洲经济今年表现一般,加上地缘风险影响,基金整体的表现也基本持平。
但Tangen也发出了一个相当重磅的警告:
如果全球贸易体系因为关税壁垒进一步分裂成几个阵营,全球经济受到冲击、通胀再度抬头,那么这只基金可能会面临超过三分之一的价值损失——也就是高达6000亿美元的缩水!
这个数字可不是吓唬人的,它提醒我们:即使你选择“什么也不做”,也不能忽视系统性风险的存在。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都不做,真的合理吗?
Tangen的做法看似消极,其实是一种被动但理性的应对方式。毕竟,在不确定性极高的环境下,“少犯错”有时候比“多赚钱”更重要。但对普通投资者来说,除了“熬”之外,是不是还有其他选择呢?当然有!
投资者还可以怎么做?
优化结构:在保持多元的基础上,适度向抗通胀、避险或政策支持的板块倾斜,比如黄金、能源、国防、稀土等。
动态平衡:定期调整资产配置比例,避免单一市场或资产占比过高,从而降低极端风险。
关注地缘红利:有些行业可能在分裂中受益,例如本地化制造、国产替代、自主可控等领域。
提升防御性仓位:增加现金流稳定、分红率高的企业持仓,比如公用事业、消费龙头等。
|对普通人来说,“熬”可能太难了
对于大多数普通投资者来说,面对市场的剧烈波动和潜在的资产缩水,焦虑是很自然的事。毕竟,大家的钱不是来自石油收入,而是辛辛苦苦攒下来的积蓄。我们可能会担心:
市场会不会一直跌?
一切真的会好转吗?
如果等不到复苏怎么办?
这些问题都很现实,也很重要。
Mackintosh的警告:这可能是一个新时代
投资专家Mackintosh就提出了一个更严峻的观点:我们现在可能正进入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
他认为,特朗普政府推行的高关税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可能比股市短期下跌更严重。未来,我们或许要面对更多下行压力,而不仅仅是股票价格的回调。
他还提到一个令人警醒的历史对比:
在19世纪,如果你买了股票,到世纪末你可能还亏钱——因为当时的股价甚至低于起点。整个世纪的回报,几乎全靠股息撑着。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耳熟?现在,特朗普总统推动类似“镀金时代”的高关税政策,很多人开始担心:历史会不会重演?
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就得做好准备:未来的市场环境可能更加动荡,资产价格也可能大幅走低。
投资者该怎么办?既然不能像国家一样“等几十年”,也不能忽视系统性风险,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竞泰建议你可以这样做:
保持理性,不恐慌:市场波动是常态,恐慌性抛售往往是最糟糕的选择。
关注现金流而非单纯价格:在不确定时期,优先选择那些分红稳定、盈利能力强的企业。
适度防御: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抗通胀、避险类资产,比如黄金、国债或能源资源类资产。
分批建仓,控制节奏:不要一次性all in,也不要完全空仓,用“定投+动态调整”的方式应对未知。
寻找结构性机会:有些行业反而会在这种环境下受益,比如国产替代、高端制造、国防军工、稀土等。
|投资者到底该“熬”还是该“动”?
之前我们聊过挪威主权基金CEO Nicolai Tangen的观点:市场太乱,不如“什么也不做”,长期持有、耐心等待。但如果你不是主权基金,而是一个普通投资者,那该怎么办呢?
对于散户投资者来说,还有一个选择就是主动投资。相比挪威主权基金那种规模巨大的“油轮”,我们这些“小船”可以更灵活地调头、换赛道。
Mackintosh指出,在市场情绪高涨、资金疯狂涌入某些热门主题(比如AI、新能源)的时候,主动调整持仓结构、避开泡沫化的板块,反而有机会跑赢大盘。
但这也有个大前提:你要花时间研究、要有判断力,还要有执行力。
Tangen本人其实也质疑这种做法:“即使是那些拥有无限资源、最聪明的投资者,也常常把握不好市场时机。”换句话说,主动投资听起来很美,但真要做起来并不容易。你需要持续学习、保持冷静,避免被市场的噪音带偏节奏。
主动vs 被动?其实可以“两边下注”
那到底该选哪条路?其实不用非黑即白,我们可以来点折中的策略:
配置一部分防御型资产,比如黄金、国债或高分红股票,作为“压舱石”;
保留一部分灵活资金,用于捕捉结构性机会,比如政策支持的高端制造、国产替代、稀土等;
定投+动态平衡:用长期思维布局指数基金,同时根据市场变化适度调整行业权重。
这样既能“熬”得住波动,又能“动”得了机会。